碳中和是一个新鲜名词。英国已兴建首个碳中和生态村。新牛津英语字典2006年度词汇就是碳中和。通俗地说,你日常活动可能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等方法来中和抵消。令人欣喜的是,环保二字已经开始融入到百姓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已把环保变成生活自觉。在许多有识之士那里,碳中和已成为自发行动。曾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京城嘉宾说自己尽量不开私家小车了,难以避免要开车出去,就累计一年的碳排放量,到植树时节就去郊区栽种一定量的树木来中和抵消。碳中和行动,是绿色奥运的现在进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由之路。目前全球气温已达12万年来的最高值,急待每个人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外来词碳中和,自然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的致中和。《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碳中和可持续金字塔生态城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是三个多么美好的字眼,但要达到天人合一,达到万物皆育,达到和谐之境,确实也不容易。为了经济增长,我们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已经太大;今天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全方位达到碳中和,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碳中和涉及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行为,仅凭百姓个人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生产导致的碳排放,比生活导致的碳排放更严重、更厉害。如果各级官员、各家企业都能争戴环保和绿化的绿帽子,甩掉浓烟滚滚污染严重的黑帽子,那多好。碳中和要想致中和,就需要全民族的共识,需要全社会的行动。 有认识才会有行动,而且行动要持之不懈。比如两岸包机直航,航线截弯取直,减少汽油耗费,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就说这也是节能减碳。可现实中还有很多地方尚缺节能减碳意识。森林树木,就像地球之肺。科学家说,城里的一棵大树,抵得上五六台空调;不仅带来阴凉,而且还能中和二氧化碳。每一棵树,都是那么的宝贵。难怪荷兰为了一棵树而大打官司:二战时,14岁的犹太小女孩安妮安妮栗树已150多岁高龄,成了文化之树,因病害而老朽,有倾倒之危险,危及了公共安全,面临被砍伐的命运。当地为了拯救这棵树,已经花了十几万欧元。法庭发放了砍伐许可证,但在荷兰引发强烈反对,结果官司打了好几回,博弈进行了很长时间。不管安妮栗树的最终命运如何,其国民这样看重和保护一棵树,其精神文化层面不就是致中和的高境界吗。 自然多么好:人类排放的碳,靠的是森林树木给吸收。但自然环境最弱势。最可怕的是,人类对环境往往拥有合法伤害权。环保作家徐刚说:中国,你要小心翼翼地接近辉煌。说得真好。如果不小心翼翼,那么辉煌其实是海市蜃楼,无法接近。人类需要精神内守、需要行动外化;有了精神内守致中和,才有行动外化碳中和。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