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之争”加快中国碳产业来临

欧盟与各国的碳税之争正酣,让不到一个月前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7省市启动碳交易试点的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据了解,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试点名单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榜上有名。这一名单释放出的信号显而易见,即我国在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为今后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探索。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测算,2008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9亿吨,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2%。另据有关专家测算,到202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接近100亿吨,有可能占世界排放总量的33%。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只承担自愿减排的责任。据毕建忠介绍,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CDM机制下的碳排放交易,一些节能改造企业、新能源企业和能效企业,能借此获得成 中创碳投有限公司战略总监钱国强也表示,针对中国的碳交易试点,目前不必预设太多的假设和结论。当前,各试点都在对相关碳交易的实施方案进行设计,相关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将通过试点运行得以检验,成功的经验将会向全国推广。碳交易机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无论是机制方案设计还是具体运行的管理都是这样的,对试点必不报太高的期望,因为试点 尽管七省市试点是国家发展碳排放交易的又一重大举措,让业界为之一振。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中国的碳排放交易还有很多难题和阻碍亟待破解。毕建忠认为,要实现十二五的碳排放交易目标,需要先具备几大前提。首先是人大的立法和政府的相关法规的制定;其二是减排总量的设定和控制;其三是将碳排放量公平、合理的分配到企业;其四是第三方的MRV监测体系的建立;此外还要有行之有效的处罚措施和公开、公平的交易环境。其中,第三方MRV监测体系的建立是最大的难题。据毕建忠介绍,因为第三方监测机构是市场化的,我国这方面的机构在技术、权威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就为有些想讨巧的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企业可能会想尽办法,收买或干扰第三方机构的公平公正,最终导致公众对其的不信任。 此外,从国家层面而言,发展碳排放交易是一种国家行为,而具体的参与者是企业。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碳交易很有可能加大企业负担。对此,朱伟卿表示,多数试点省市均在过渡期朱伟卿还表示,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首先先要树立一个节能减排的责任心,其次需要政府的推动,最后需要市场经济的刺激。中国碳市场现在还在酝酿当中,对于企业需要先做好准备,包括明确国目前,广东全省的碳排放总量摸底工作已大体完成,下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确定总量控制以及分配排放权,相关工作将力争在2013年3月前完成。该研究所等机构向英国繁荣战略基金(SPF)申报的广东省碳排放交易机制设计及重点行业优先探索项目日前获中英双边主管机构批准,从SPF获得29.8万英镑的研究经费。研究项目将借鉴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碳排放交易体制机制建立的经验,提出适合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 根据课题目标,至2013年,广东省要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的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方法学,为中国建立跨省际区域、跨行业领域、多交易品种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积累经验并发挥示范作用。对于欧盟与各国的碳税之争,洲际交易所(ICE)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中国农业大学期货MBA兼职教授黄杰夫在接受媒体时提出,发展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鼓励航空公司参与中国碳交易试点,或许可以从金融角度提供一种应对手段。欧盟碳排放交易有豁免条款,大致意思是若其他国家采取了对等、相应的减排政策,可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获得一定豁免。因此,中国可以建立自己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在与欧盟协商一致、获得认可后,用中国的粮票与欧盟粮票进行兑换。航空公司用中国自己的以人民币计价的碳配额,去兑换或者抵消欧盟的碳配额,这样既有助于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发展,又有助于形成中国航空业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若未来真的推行碳排放交易,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碳费都将和燃油一样成为航空公司的成 ?
文章来源:商报网 孟妮 ?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

发布日期: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